
作家老愚:簡字閹割漢字 字與意斷裂 更新日期:2011/08/07 05:30 記者陳彥佑/綜合報導旺報【記者陳彥佑/綜合報導】台灣與大陸之間,關於正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一直不斷,有大陸作家認為,要將正體字申請為世界遺產,更有作家老愚說,不識正體字就不知中華文化,卻遭大陸讀者批評,沒有那麼嚴重。前天,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發表一篇名為「陌生的漢字」文章,他認為,「不認識正體字,幾乎無法認識漢字的本意;不識正體字,無從感知中華文化。」老愚引述詩人流沙河《文字偵探》舉例,「干」、「乾」、「幹」。「干」字原象盾牌之形,甲骨文「干」,矩形豎執的所謂擋箭牌,中有窺孔,上有飾緣,下有插杆。所以,古人作戰,執干遮擋矢石,冒著鋒鏑前進,遂有干冒、干犯、干擾、干預、干涉以及不相干之說。但,「干」本是正體字,今卻被指定兼任「幹」、「乾」二字的簡化字,流沙河認為,這就弄出一堆問題,幾個常用字煮成了一鍋粥。 一字多用 神仙也難分「干部」本作「幹部」,原指樹之主幹,主幹上有旁枝,樹幹負擔重任。現在,「幹」簡化成「干」,與「干戈」不相干。「乾」字如乾飯、乾脆、乾淨、餅乾、薯乾、豆腐乾都簡化成「干」,也與「干戈」不相干。三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干」、「乾」、「幹」,如今混為一談,神仙也難分清。老愚認為,「若看簡化字則無從知曉字中乾坤,不認識正體字,幾乎無法認識漢字的本意;不識正體字,無從感知中華文化。」他進一步說,「簡化字閹割漢字和漢語,造成字與意的斷裂」,將意象豐富便於識別的漢字,弄成了準拼音化的字元,意義皆由外力所強加,學會此種文字根本無法閱讀古籍,也無從體會漢字之美,中國文化品格的養育更無從談起。 日大師:漢字是寶貝不僅如此,日本漢詩大師石川忠久(Ishika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