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讚美孩子努力 勝過讚他聰明 更新日期:2011/04/26 00:17 陳玫伶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你學得真快,你好聰明!」「看看你畫的,要成為下一個畢卡索還是誰嗎?」「你真聰明,沒有讀書就通過考試!」這些肯定語氣的讚許經常發生在家裡或教室裡,聽起來很正面的話,卻可能造成孩子的錯誤認知。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過度正面的溢美之詞可以解釋許多兒童學業成就低落的原因。 成就與練習成正比 優異的表現從何而來?長久以來,可能的答案與基因遺傳或天賦相去不遠。 然而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許多研究發現在數學、音樂或是任何科目有頂尖表現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效率不比表現差的學生來得快,他們進步的速度幾乎是一樣的。 表現成就的差異主要是練習時數的多寡,深入研究被認為有天賦學生的學習環境,多半會發現這些孩子的父母親都聘請了額外的家庭教師個別進行指導。 天賦不完全影響表現 這不是否認有些孩子的確贏在起跑點,而是指出天賦與表現成就其實是沒有相關。隨著持續正確的練習,會產生巨大的改變,不只是身體的改變,也關乎腦部的變化。 關於鋼琴家的腦部研究中發現,主掌手指動作的區域持續大於其他區域,該現象是經由持續不斷練習才發生。如果這僅是理論,天賦和後天努力不會有如此巨大的關連性,兩者的關係可能更深遠,也影響人的思考、感官和生活方式。 ▲誇獎孩童後天努力學習成就,比讚揚天資聰穎還要有更多助益。圖為中國雲南省怒江畔的一所小學裡,一名正在勤做筆記的小學生。(圖文/路透) 如果大人讓孩子認為自己優異的表現是因為天賦,這會定型了他們的思維,他們可能再也不需要努力。如果孩子先天就有優良基因,應該輕易就能成為頂尖;反之,沒有天分也無須努力。這個前提下,當孩子出現無所謂的態度時,又怎能責怪他們。 讓孩子相信勤能補拙 當孩子真的相信努力的重要性勝過天分,他們會堅持不懈,把失敗視為過程,更是一個調整與成長的機會,最終他們會達到頂峰。孩子認為的天賦是什麼,可能才是關鍵。 想想你聽到孩子說「我就是沒有數學頭腦」或「我沒有運動協調性」的頻率,這些直接展現的刻板觀念,一下子就摧毀他的學習動機。反之,認為能力與基因無關連的孩子接受任務時都會帶著興趣,他們心想:「我現在數學不好,但如果認真一點,以後會變好。」 教師和父母親該怎麼建立孩子正確的認知?幾年前,知名心理學家卡蘿‧杜薇克(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