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記者陳彥佑/綜合報導】
台灣與大陸之間,關於正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一直不斷,有大陸作家認為,要將正體字申請為世界遺產,更有作家老愚說,不識正體字就不知中華文化,卻遭大陸讀者批評,沒有那麼嚴重。
前天,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發表一篇名為「陌生的漢字」文章,他認為,「不認識正體字,幾乎無法認識漢字的本意;不識正體字,無從感知中華文化。」
老愚引述詩人流沙河《文字偵探》舉例,「干」、「乾」、「幹」。「干」字原象盾牌之形,甲骨文「干」,矩形豎執的所謂擋箭牌,中有窺孔,上有飾緣,下有插杆。
所以,古人作戰,執干遮擋矢石,冒著鋒鏑前進,遂有干冒、干犯、干擾、干預、干涉以及不相干之說。但,「干」本是正體字,今卻被指定兼任「幹」、「乾」二字的簡化字,流沙河認為,這就弄出一堆問題,幾個常用字煮成了一鍋粥。
一字多用 神仙也難分
「干部」本作「幹部」,原指樹之主幹,主幹上有旁枝,樹幹負擔重任。現在,「幹」簡化成「干」,與「干戈」不相干。「乾」字如乾飯、乾脆、乾淨、餅乾、薯乾、豆腐乾都簡化成「干」,也與「干戈」不相干。三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干」、「乾」、「幹」,如今混為一談,神仙也難分清。
老愚認為,「若看簡化字則無從知曉字中乾坤,不認識正體字,幾乎無法認識漢字的本意;不識正體字,無從感知中華文化。」
他進一步說,「簡化字閹割漢字和漢語,造成字與意的斷裂」,將意象豐富便於識別的漢字,弄成了準拼音化的字元,意義皆由外力所強加,學會此種文字根本無法閱讀古籍,也無從體會漢字之美,中國文化品格的養育更無從談起。
日大師:漢字是寶貝
不僅如此,日本漢詩大師石川忠久(Ishikawa Tadahisa)指出,中國和日本都基於機能主義而使用簡體字,漢字的優美因而遭到損害。他肯定,「漢字是3000年前古人絞盡腦汁發明的文字,是全人類的寶貝」。
老愚並指出,漢字由繁入簡,皆基於自身內在演變,有跡可循,一目了然。不過,中共執掌大陸後的簡化字運動,是奔向拼音化目標的大躍進,三次簡化字表,一次甚於一次,儘管第三次簡化表因荒誕不堪,頒布不久即告失敗,但已充分暴露出當政者摧毀中華文字的決心。
老愚認為,當年毛澤東發起的延安文藝運動,假意讓大眾掌握文化,其實質是消滅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傳統,打掉知識分子的尊嚴,只有這樣,流氓無產者才獲得真正的領導權。
對此,大俠微胖在FT中文網,發表「不必為繁體字的式微而痛楚」投書批評老愚,漢字的歷史本來就是一個從繁到簡的過程。
簡體缺臂少腿無美感
大俠微胖說,上世紀的漢字簡化與歷史上的歷次演變的不同處,在於歷史上的簡化是少數統治階層、士大夫階層的工具的衍變,是一個相對平穩漸進的過程。
然而,現在的簡化,是要將漢字普及到全體人民,有著根本的區別,不激烈一點,難有實效。
不過,老愚認為,簡體字無情地肢解閹割了漢字,「簡化後的漢字其實已經不是漢字。」也有網友笑稱,簡化字就是把正體字砍頭去尾,缺胳膊少腿後的結果。漢字的美感蕩然無存,辨識起來也相當困難。
但是,大俠微胖認為,大陸人憑藉著從小在課堂上的詩詞和古文學習的經驗,雖然是以簡體字形式進行,在稍加琢磨後,也不會有太多障礙。